5400小说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其他小说 >道德经讲义 > 道德经讲义 第37节

道德经讲义 第37节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过刚固然不好,但过柔也不合道用。如果生性近乎软弱,有如“好好先生”,处世往往失去原则,善恶混淆不清,在重大原则问题上,显得软弱无能。此乃柔性过盛,刚性不足,优柔寡断,失却中道,亦不能道成得果。过弱者皆是正气不足,火弱水盛,宜制水扶火,增加阳刚之气,冲破邪偏之念,使灵台温暖,偏阴之气即可升为中和。

修道证道,贵在天真流露,平常行事一切遵理,处于中和,不存一丝后天习性。无论偏刚或偏柔,皆不合道,皆难登一尘不染之莲台。有道是:“化浊返清见原来,气畅中和证莲台。”只要不犯执理强横,时时悔过自新,必是一个全圣全真之人!

天道章第七十七

【天之道,其犹张弓乎?】

“天之道,其犹张弓乎”?此两句是说,天道的运行,就像拉弓射箭一样。有动有静,有张有弛,有阴有阳。日月交替,昼夜循环,无不是天道的一张一弛。道贵乎平和,物贵乎平衡,平莫平于张弓。射箭以靶心为中,围绕中心而调整上下左右四方。张弓过高,需要调低;过低,需要抬高;偏左或偏右,都不合中。一直要调到与中心点相对应为止,方可中的。

此章要旨,是以人物草木的生死,引喻天下万物之理。以用兵之事,引喻天下万事之用。意在示天下人“以柔为道”。

太上在本章深以坚强为戒,以柔弱为贵。李嘉谟在(《老子本义》引)中说:“柔弱虽非即道,而近于无为;刚强虽未离乎道,而涉于有为。无为则去道不远,有为则吉凶悔吝随之,益远于道矣。”由此可知,“柔弱”与“刚强”,一阴一阳,一正一反。这一对阴阳,共合于太极之体,既对立又统一地寄存于万事万物中,散在一体之两端,表现在显隐两态的平衡与不平衡之间。

人处于后天显态世界,多以耳闻目睹为知,重显轻隐,重阳轻阴,故只知其所以,不知其所以然。往往陷入愚昧偏知,只知执刚逞强,争强斗胜,而不知守柔处弱,故自招灾祸而入于死路。大道之理,以冲和为用,能执阴阳之两,而用“刚强”与“柔弱”之中,则阴阳平衡,矛盾合一,得此一则万事毕,得此中即合道。

柔弱乃大道之用。无极生太极,太极生阴阳,阴阳生万物。无极是大道之本源,在天地未判之前,宇宙本源之气混沌。此气散而天地立,乾坤现,阴阳运。天地以柔和之气生万物,以肃杀之气杀万物,一生一杀,万物演化不息。

“柔和”者,阴阳冲和所之生气也。比如春生夏长,万物兴旺。不独万物得此中和之气而生,即是万物之体中所含所存者,亦是此中和之气,故万物生生不息,代代相传,无不长久。

用兵之道,应心怀仁慈,顺天应人,不可恃强暴而横行。若贪杀逞强,不得人心,失道寡助,终究必取其败。具有军事实力者,往往容易恃强欺人。强大之兵,易于轻战乐杀,乱杀无辜生命,必惹天怒人怨,其报不可设想。

骄兵必败,故“兵强则不胜”。即使取胜,亦是胜人一时,不能胜之长久;只能胜于虚表,不能胜于人心,而损伤的却是自己的道义德性。故凡用兵者,必须顺天应人,出师有理。须知己知彼,审时度势,运筹帷幄,探察虚实。在战略上藐视,立正义必胜之心;在战术上重视,不轻敌自傲。若徒恃其强,轻用其锋,未有不欲制人而反为人制者,如此必是取败,此乃理势之所必然,故坚强者为取死之道。天道助弱不助强,扶弱而抑强。弱者合道,众弱合一,故强不胜弱。柔克刚,弱胜强,此乃天道不易之理。

【木强则共,】

“木强则共”,其意是说,凡粗壮之木,主干粗壮强大而在下,柔弱的枝叶却共处其上。“共”,即拱也。木之强者则拱,即易折断、被砍伐之意。树木在未长至成熟粗壮时,其干枝柔软,富有韧性,耐于攀折,即使攀弯成弓形,也不易折断。待其枝干粗壮时,其干坚硬,容易折断;待至粗壮之时,其体容易枯朽。

“木强则共”,此乃木之气势衰竭所使然。木壮则伐,木老则朽,这些都反映了“坚强则死”、“物壮则老”的自然规律。此理验之于木如此,验之于任何事与物,其理同然。故“坚强者死之徒”,乃是俯拾皆是之理,能不信乎?

“肃杀”者,重阴之死气也。比如秋凉冬寒,万物收藏等。万物得此气者必死,万物自造此气者,亦无不夭折。天下事物的变迁,无不是阴阳二气的演化,无不是大道运化阴阳之理。能理悟此理者,即可知处世应事之道。

修真者修心炼命,宜先调性情,涵养五德,去除心中尘垢,扫清灵台阴物,凝炼身中太和之气,使身心处于祥和的环境中。不断从后天复返先天,使自身常处于生生之道,延缓杜绝入死之途。完成性命再造工程,早日性成命就,奉献众生,方不负太上在此章中淳淳教诲之苦心。

道之为物,无形无争。对于柔弱之理,世人皆知之甚少,故圣祖在本章反复用有形之物、有为之事作比喻,以反托大道之理。草木以坚强而死,以柔弱而生,由此理去体悟无形之道,明白柔弱胜刚强之理。不但兵骄必败,木强则伐,物刚易折等为自然之理。清轻者为之炁,重浊者为之器。天以清虚在上,地以坚实在下。下以有为事上,上以无为任下。世间万物莫不是如此。

“中气”者,乃为阴阳冲和之气。中气充盈,便无坚强之病;至理在心,则无争强之累。物之常理,凡柔弱者必在上,强刚者必在下;精华者必柔弱,粗壮者必刚强。兵强者,能被弱所胜,是因其恃强而不以柔弱自处。木强者,中气渐弱而近于老。树木近根之处最粗壮,也是易被刀砍锯伐之处,其生机远不如枝条处上之柔。由此推理可知,骄己凌人者必败,柔弱处下者必久。步步占先者,必有人来拥挤;事事争胜者,必有人来挫锐。学道之人,骨宜刚,气宜柔;志宜大,胆宜小;心宜虚,言宜实。如此执中用道,修中和之气,成中正之德,方可得一之道。

此章例举柔弱与刚强之得失,其意深邃(suì)。修真之人应知,性情刚烈不阿,遇事主观固执,与人论事争辩,得理不饶人,甚至暴跳如雷,大动肝火。此类太过刚强,柔性不足的处世态度,即使功德甚多,也难入圣成真。唯有时存悔过之念,以真水克邪火,以智慧剔除心头邪气,磨掉刚愎之性,化刚为柔,使灵台清凉,方可渐入于中和之道。

【坚强居下,柔弱居上。】

太上言“坚强居下,柔弱居上”,意在揭示世间万事万物之理。观察自然界造物之象,皆是大者处下,小者处上,构成抑强扶弱的自然之势。下者,阴坠(zhuì)也。物之阴气重浊者,质性坚强者,皆是坠(zhuì)而在下,已经进入于衰败枯死之途。

物壮则老,过刚易折。凡是坚强之物,皆是失去中和之气,故生气不足,死气渐旺,故而走向下坡路,所以附之于下。上者,阳升也。清轻之气上升,道所生的中气皆处上,故柔弱之物居上。柔弱合于道,入于生之途,此即长生久视之道。柔弱者,常处于道气的中和滋息、生气旺盛之中,气势蒸蒸于上,与天之气相连通,故居其上而归其类也。

柔弱之道,验之于木,验之于用兵,验之于人生,皆为生之途,万物无一不是此理。由此可知,坚强者实则居下,柔弱者实则居上。人若能明知此理,何必恃刚而入死地,何不用柔而求生呢?

【本章说解】

小说APP安卓版, 点击下载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