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400小说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都市言情 >捡宝生涯 > 第八百二十七章 铜墨盒

第八百二十七章 铜墨盒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孟子涛摆摆手:“老话说的好,不知者不罪嘛,况且我们这行的专家都有打眼的时候。”

“陈瘸子那,有什么问题吗?”卫酉生下意识地问道。

王庆晨有些无语道:“你怎么从陈瘸子那买东西啊,这家伙的货都来自于一些小商小贩手里,杂七杂八的什么都有,宝贝少赝品多,赝品中还有一些高手制作的高仿,一不小心就让人打了眼。你说你对这方面一窍不通,怎么就下手了呢?”

“你的意思是说,这玩意是假的?”卫酉生睁大了眼睛,一副不可思议的样子。

王庆晨指着铜墨盒说:“当然是假的了,你看这里写的什么款?‘道光二年’,这个时候,这种墨盒还没出世呢,怎么可能会出现?”

卫酉生说:“不对吧,我先前还在一家博物馆看到过康熙款的铜墨盒呢。”

既然比较投缘,孟子涛很爽快地答应了:“当然没问题了,这样,明天下午你到我店里去拿吧。”

“太感谢了。”

卫酉生连忙表示感谢,又让大家稍等片刻,没一会,他就拿了一个锦盒过来。

“孟老师,我这也没什么好感谢的,这是我前段时间得到的一个铜墨盒,你看看喜不喜欢。”

铜墨盒属于传统的文房用品,流行于我国近代,据《天咫偶闻》记载:“墨盒盛行,端砚日贱,宋代旧坑,不逾十金,贾人亦绝不识,士夫案头,墨盒之外,石砚寥寥。”铜墨盒凭借轻巧灵便,保持墨色滑润和黑亮的优势,一度超过石砚成为当时商界账房、私塾学堂、文人墨客桌上的必备之物。

“不可能”王庆晨连连摇头,觉得肯定是搞错了。

孟子涛说:“并不是博物馆搞错了,那应该是砚盒而不是墨盒。另外,道光时期也不是没有铜墨盒,只是当时尚未普及,使用的人不多,所以盒面基本是不加装饰的。当从咸丰后期到同治、光绪,墨盒大盛于天下,因此开始有人在墨盒面上作文章,这就是刻铜墨盒产生的原由。”

“关于刻铜墨盒始自何时,也有相关的记载,同治时期的制墨商人谢松岱说过:‘闻琉璃厂专业墨盒者始万丰斋。刻字于盖者,始陈寅生茂才。店与人尤在,实盛行于同治初年。’”

“这里我们应注意的是,谢松岱与陈寅生是同时代的人,陈的万丰斋与谢的一得阁都设在京城琉璃厂,万丰开张三年后,一得阁也开张了,所以谢的话要远比后人说三道四可靠得多,谢松岱说刻铜墨盒‘实盛行于同治初年’,没说‘盛行’之前就没有刻铜墨盒。所以发现咸丰年款的刻铜墨盒还是有可能的,但道光年间肯定不可能有,那会陈寅生还没出生呢。”

听了孟子涛言之有物的解释,卫酉生既尴尬又气愤,他连忙给孟子涛道歉:“孟老师,真是对不住,好在及时发现,不然我的错过可就大了。”

晚清和民国时期,以陈寅生、张樾臣为代表的刻铜艺术家,把铜墨盒打造为刻铜艺术的主要载体之一,使其成为具有文字、图案、纹饰、款识的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和艺术品。据《京城繁昌记》记载:“京城之墨盒儿与赣省之象眼竹细工及荆楚之刺绣,为中国三大名物。”可见当时京城的刻铜墨盒驰名国内外。

卫酉生带来的铜墨盒,以白铜刻山水图,表现出两岸的垂柳。画中斜向留白,左右两角的凌乱与中部的空灵对比体现出垂柳的灵动与小河的静谧。右岸有一孤舟泊岸,野渡无人舟自横.左岸有一书生亭中静思,似在对河吟诵。河中一钓叟,枯坐小舟,船儿微翘,似有鱼儿上钩。

孟子涛打量了下铜墨盒,推辞道:“卫哥,你完全没必要这样。”

卫酉生说:“孟老师,你就收下吧,这个铜墨盒是我买来充场面的,放在我这也是浪费了。”

这个时候,旁边的王庆晨突然开口了:“卫哥,你这个铜墨盒是从哪里买来的?”

小说APP安卓版, 点击下载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